“最糟糕的时刻还没来,2023年将感觉到一场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1日对世界经济前景如是判断。
当天,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出炉,预计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将维持在3.2%,明年将跌至2.7%,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出现收缩。
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经济遇到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地缘政治分裂造成的。危机当前,加强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推进双多边国际合作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悲观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舆论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的警告不绝于耳。
在10日IMF和世界银行2022年秋季年会开幕首日,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在发言中预告,明年全球将面临经济衰退的真正危险。
不出所料,11日出炉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与上述判断相呼应。IMF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与7月预测值持平,但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较7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IMF承认,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长状况疲弱,是2001年以来、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时期外最严重的。“简而言之,最糟糕的时刻还没来。明年人们会感觉到一场衰退。”IMF称。
外界注意到,这是IMF自2000年以来罕见地将下一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定在3%以下,与年初预测的明年增长3.8%形成对比,与去年全球经济6%的增速比,相当于遭“腰斩”。
为何时隔大半年,IMF对全球经济的观感变得格外冷峻?
按照IMF的说法,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通胀率达到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大多数地区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以及新冠疫情持续等,共同营造出一个经济、地缘政治和生态上的动荡时期。
“全球经济正经历根本性的转变:从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变成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从现在到2026年,全球经济放缓的损失预计将达4万亿美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指出,对世界经济前景保持悲观,已成为一种共识,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地缘政治因素。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世界经济面临较大衰退风险。二是发达国家还没有从疫情期间扩张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胀阴影中走出来。当前局面下,通过加息以抑制通胀,对未来经济造成的伤害并不比通胀本身的伤害小。三是中国等经济体因疫情原因仍处于经济恢复中。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指出,这是IMF今年第四次下调明年经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整体的经济前景不被看好。美欧国家的高通胀并没有想象中下降得那么快。美国8月通胀率降到8.3%,但仍维持40年高位;欧盟8月通胀率进一步升到10.1%,英国维持9.9%的高位。欧美央行将进一步提高利率,会对投资和消费造成收缩性不利影响。外界预测,美欧会在今年四季度进入负增长,出现经济滞涨。
不过,两位分析人士都提到,与一些国际大投行、金融机构比,IMF这次的预测相对还是保守的,不那么悲观。“IMF将今年增长预期维持在3.2%不变,让人没想到,说明其对今年的整体情况相对看好。”徐明棋说。
连锁反应?
从地区和国别来看,IMF提到,经济放缓的范围非常广泛,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在今明两年出现收缩。
美国方面,由于货币和金融环境收紧,IMF将其今年的增长预期从7月的预测值2.3%下调至1.6%,明年的增长预期维持在1.0%不变。
欧洲方面,受能源危机冲击,预计明年经济仅增长0.5%,较7月预测值下调0.7个百分点。其中,德国和意大利预计将陷入衰退。不过,IMF将欧元区今年的经济增速上调0.5个百分点至3.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方面,预计今年、明年都将增长3.7%,较此前预测值分别上调0.1个百分点、下调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MF预计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2%和4.4%,较7月时下调0.1和0.2个百分点。
IMF提醒称,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外部环境正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构成挑战。
与此同时,IMF11日出炉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世界正经历数十年来未见的顽固高通胀(年末全球通胀率将达到8.8%的峰值),保持高位的时间将比预期更长;全球金融稳定面临挑战,市场环境乌云密布。
舆论认为,这也是连锁反应在金融市场上的体现。在流动性紧缩、通胀顽固、各国央行不断加息的背景下,美股经历残酷的一年、全球债券进入熊市、美元创下20年来新高,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首当其冲,金融动荡可能一触即发。
对此,张军指出,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上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很高。美联储加息后大量资本回流美国,对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收缩冲击。就中国来说,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非常小。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在预期之中,主要是为防止疫情大面积扩散而付出的代价。
“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政策联动性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徐明棋指出,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条途径。
一是,美联储大幅加息、美元大幅升值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导致一些经济体资金外流,从而面临本币贬值、外债违约的风险。如果自身存在金融泡沫严重等问题,就可能诱发金融危机,比如斯里兰卡、阿根廷。
二是,作为最主要的终端商品消费市场,美欧经济增长乏力,会导致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受到拖累。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考虑可能产生的冲击和溢出效应,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国。如果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反过来也会反噬发达国家自身,影响其政策调节的效果。
形成合力
“世界性衰退”的阴影若隐若现,各国又应该如何避免“最糟糕时刻”?
有评论称,在俄乌冲突持续、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背景下,各国刺激经济的对策不多,风险不小。如果出现货币和财政政策失误、全球金融环境恶化、美元继续走强、大宗商品意外上涨等,明年全球经济或进一步萎缩。
从IMF的表态看,它向各国政策制定者提出几个优先方向:控制通胀,制定负责任、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共同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等。
徐明棋指出,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面临输入性通胀。绝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着比发达经济体更艰难的政策选择,既要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又面临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较大压力。因此,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权衡利弊,推出相对优化的政策组合;也需要在国际层面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的协调合作。
“近年来,全球爆发一轮接一轮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地缘政治分裂造成。”张军指出,过去,全球化不断推进,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存在互补性,携手合作,实现互利。但近几年,由于美国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国际合作四分五裂,彼此信任动摇,各国都缺少合作的兴趣和意愿,全球经济治理难以形成合力。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说过,美国经济遇到的问题,应该从自己是世界经济一部分的角度找答案。今天,这个道理更加适用。”张军说,美欧在缓解能源短缺、控制通胀、恢复经济等诸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已超过由一国政策可以缓解的程度,需要更有效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各国同舟共济,就像当年美国遇到金融危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那样,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展望未来,两位分析人士指出,希望国际社会能在地缘政治层面形成更多合作机会,扭转过去几年大国合作受阻的局面,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