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经验与全球文明视域

发布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发布时间:2022-08-29浏览次数:11

城市软实力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实力”理论。2021年6月,上海率先提出将“软实力”应用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与治理。城市软实力的提出是社会科学的应用理论创新。城市竞争力来自城市硬实力与城市软实力的良好匹配组合,城市硬实力表现为城市能级,而城市软实力则更能代表城市核心竞争力。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而言,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开放阶段。其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制造业发展为主的阶段,上海通过“七通一平”等投资环境建设,大力吸引外资,率先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理念。其二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服务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倡导上海城市精神,并提出上海的城市品格,为进一步打造城市软实力指明了方向。其三是当下“十四五”开局后的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上海打造数字之都,要依靠城市软实力建设,吸引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软实力,将成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公共政策层面的城市软实力

公共政策层面的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也是国际大都市发展中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具体体现在城市安全、社会诚信、环境友好、社区治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上海居于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城市安全是保障城市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诚信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数字经济下营商体系建设和数字社会新型犯罪的预防等;环境友好主要包括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体现为对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民族的人员、企业和组织的包容;社区治理主要体现为提供民生保障服务的能力和绩效,是实现城市现代化、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领域。


公共政策层面的城市软实力,服务于城市发展目标。2016年,我们曾提出上海在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愿景。所谓全球文明城市,就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础上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目前,在信息文明方面,上海正通过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成为信息集聚中心、知识传播中心、全球信息网络的枢纽,成为数字化生产方式和智慧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产生、发布、使用、整合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枢纽之一,并对全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上海在低碳城市建设上也已取得很大成效,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设全球领先的生态文明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球城市领先位置,实现了城市绿色发展。



治理文明方面,组织和制度力量是全球文明城市影响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疫实践表明,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在城市秩序、公共安全、社区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的上海将既能张扬个性、充满活力,又实现法治严明、秩序井然,成为各类国际机构向往的集聚地,成为集包容性、有序性、高效性、多样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


文化融合方面,文化软实力是全球文明城市的内生驱动力,是城市形象最集中的体现,具体体现为包容的多元文化和穿透性的文化影响,既包含强大的文化融合能力,又有着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如果不具备文化软实力,上海就不会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价值观层面的城市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有多个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其核心在于价值观。城市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与实现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城市软实力,需要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精神,阐述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提倡以“信、义、仁、智、礼”为要义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软实力的价值观表达。


从农耕社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仁义礼智信”到“信义仁智礼”,在新时代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核,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使中国城市软实力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信”的最初含义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妄言,后经儒家学者改造,“信”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成为一项社会道德规范。在传统典籍中,“信”主要是指一种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如《白虎通德论》对“信”的解释便是“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在新时代,“信”就是指社会诚信和商业信用,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契约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兼具德行修养和规范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优势。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在古代典籍中,“义”多训为“宜”,常指“于事合宜”,也就是某种适当或者合宜的原则。而在个人层面,“义”又可以看作道德原则的总称,是个人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羞恶之心,义也”等。在新时代,“义”就是追求建立在民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公平和正义。这也是罗尔斯、桑德尔等一批西方学者一直关注的价值追求。辩证认识义利关系,家国情怀、大局为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仁”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孔子则发展丰富了“仁”的思想。孔子的“仁”包括三个层面,即爱人、忠恕之道和礼之本。孔子之后,“仁”成为儒学的核心概念,被历代儒者不断发挥。在新时代,“仁”要超越农耕社会的熟人之爱,进一步包括社会关爱和互助,这也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之善的理念。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中,“智”与“知”通用,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赋予了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蕴。如孔子的“知者不惑”常被解释为“智能辨物”。道德实践层面的“智”,即睿智。在新时代,睿智就是提倡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宽阔胸襟。中国之“智”的境界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信、义、仁、智这四个依次递进的社会伦理关系之表达,最后归于“礼”。在传统文化中,“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后经周公“制礼作乐”,“礼”的范围延伸到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礼”在传统文化中有三层含义:一是礼俗,这是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二是礼教,指外在形式的礼,被赋予价值内涵和道德内涵,是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三是礼制,是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官制、军制、法制、田制等。在新时代,“礼”就是能够反映民族传统、符合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规范和文明样貌。以礼待人,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的要义。


“信、义、仁、智、礼”的提炼,既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是以至简、通俗的方式传播城市软实力。不仅如此,“信、义、仁、智、礼”还可以成为“亚洲价值观”共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提出,亚洲社会有着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但也可以实现现代化,甚至是更好的现代化,并且认为亚洲价值观的共识主要来自儒家文化传统:既讲人的权利,更重人的责任;既讲个人,更重社会;既讲竞争,更重和谐。“信、义、仁、智、礼”正是现代化更新后的儒家文化,其若能在中国城市软实力中体现,则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又可借“亚洲价值观”推动城市软实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传播。


构筑上海特色城市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不同于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来自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例如,上海城市软实力最好的民间表达就是“魔都”,这代表着一种心向往之而又难以言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魔都”作为上海的代名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是城市魅力的重要表现,借助其中蕴含的软实力优势,上海可在建设“风貌之都”“红色之都”“名居之都”“演艺之都”“文博之都”“文创之都”“时尚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竞技之都”等方面,重点提升城市软实力。


譬如,“风貌之都”是在景观视角上展现现代化大都市的斑斓色彩,体现了上海城市的高度。“红色之都”展现红色底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拥有多处红色纪念地。“名居之都”体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城,近代以来众多风云人物曾在上海居住,名人故居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会展之都”推动以重大展会为主题的万商云集,上海拥有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和多处国际级的会展中心。“文博之都”展现海派文化魅力,上海素来有全国收藏半壁江山之美誉,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昆虫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已经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热门之地。“竞技之都”是以体育、电竞等赛事带动专业性活动。近百年来,国际竞技体育多由上海引入中国,上海竞技体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世界冠军。“时尚之都”推动上海打造时尚风采,展现其“摩登”特性, “上海首发”“上海首秀”“上海首购”方兴未艾。“演艺之都”以“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为核心圈层,使街区改造与演艺之都建设深入融合,汇聚了一批亚太地区顶级的演艺场所,成为“东方百老汇”式的演艺地标。此外,还包括文创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等。


因此,城市软实力的打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涵盖人人有感知、有体验、有融入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出基于都市独特性而生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时代的上海要发掘自身优势,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