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理事长谈“一江一河”:记录上海发展脉络,承载城市未来发展

发布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发布时间:2022-08-30浏览次数:11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自开埠以来这座城市的潮起潮落。曾经的“一江一河”区域是中国民族实业的摇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通道,是上海作为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的重要承载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江一河”区域的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从21世纪初的浦江开发建设,至2020年苏州河两岸42公里基本贯通,从开发之初的强调建设,到新时代的注重品质,20余年来,“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发生了巨变。


2021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丛书》。在书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王战就“一江一河”建设所体现的城市发展理念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内容摘编自书中专访文章《“一江一河”:践行人民城市,打造生活秀带》,以飨读者。



记者:水源充沛、水网发达的自然环境,是孕育著名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国际上很多城市往往都有著名的河流贯穿其中,黄浦江、苏州河这两条母亲河,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是不是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王战:从全球城市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看,城市文明与发展都与江河有关系,比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在两河流域,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中国在黄河流域,印度在印度河流域。


上海位于江南水网地带,水系繁盛,在历史上因水而兴。苏州河古称“松江”,亦称“吴淞江”,流经市区内的这一段习惯称为“苏州河”。苏州河历史上是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唐代时河宽达10公里,后因泥沙淤积,河道日益缩狭,终演变成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苏州河是太湖流域和上海之间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苏州河两岸曾经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上海工业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脉络,是展示上海城市风貌变迁的重要印迹。


黄浦江,蜿蜒百里流向长江,是上海这个港口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孕育造就了近代上海都市的成长。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中国主要的对外口岸,拉开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帷幕,近代工业在黄浦江畔相继兴起。黄浦江引领上海港口和工业的发展,对于确立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浦江对于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黄浦江的开放和包容,构成了海派文化开放性、国际性的精神传统,可以说黄浦江就是海派文化的原点,既带动了城市发展,也凝聚着城市文脉。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浦江两岸的传统工业先后面临调整和升级,黄浦江滨江也开始了从工业岸线向公共开放空间的转型,随着浦东开发开放,黄浦江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城市边缘线”变成“城市两翼”的中心主动脉。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这是上海面向未来的一项世纪决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抓住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机遇,黄浦江沿岸加快实现从工业生产型岸线向综合服务型岸线的蜕变。


黄浦江、苏州河的发展历程符合国际大都市滨水区发展的共同规律。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特有的城市符号,是上海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区域,不但记录着上海城市百余年发展的脉络,更是未来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


“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顺应了民意,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中逐步推进,越做越好。


记者:您刚才提到“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是循序渐进的,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形成”的,如何理解“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王战:最先推动黄浦江开发建设的是浦东新区。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伊始,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区的建设本身就沿着黄浦江,其中最重要的地块是陆家嘴,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好黄浦江,对浦东而言很重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江一河”沿线原有的功能陆续开始逐步转移。首先是滨水沿线制造业向外转移,如钢铁、化工产业逐步往北、往南转移。这就为黄浦江下一步开发利用腾让了空间。第二是运输功能的转移。2005年,洋山港开港,黄浦江的港口功能逐步消退,比如十六铺码头、民生码头的运输功能就渐渐没有了。运输功能没有了,仓储空间也随之消失,这样,黄浦江空间格局和功能就要发生新变化。


“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世博会。世博会展馆选择在黄浦江边改造现有的地块,而没有选址在一个新的地块建设。在世博会展馆建设中,沿江两个最大的工厂江南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完成了搬迁,将地块腾让出来。而且,当时还特地保留了一个废旧的厂房,将其改造为展馆,将一些机器设备设计更新为雕塑,为的是让观展者在这里能看到城市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徐汇滨江,浦东前滩、后滩地块都在世博会后加快了建设。


我们再来看苏州河。提到苏州河,就不得不提苏州河的环境综合整治。苏州河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承载地,在这里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民族工业,但是它们也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1996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它是上海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起点。从1998年到2011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进行了三期,经过整治,苏州河水质和两岸综合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底,苏州河启动第四期环境综合整治,这是上海城市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


“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如果从浦东开发开放开始算起,至今已经持续了三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功能的转变。


记者:您认为“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过程既体现了民意,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王战:我认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着“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而“一江一河”公共空间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区。


“一江一河”滨水区内有历史建筑经过改造更新为创新园区,如M50创意园区,有新建成的新型产业园区,如西岸传媒港、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等;“一江一河”经过多个行政区,在贯通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区区互动,这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还有前面说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现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内随处可见的绿色,都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再有从浦东开发开放到现在的北外滩建设,也是开放发展理念的体现;还有最重要的,“一江一河”整个公共空间的打造更是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到,“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是对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贯通开放工作最好的诠释,也体现出党和政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决心和信心。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上海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个方面,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全力推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上海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