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想碰撞和交汇”,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内涵

发布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发布时间:2022-08-30浏览次数:10

近年来,对上海城市文化根脉的探源,正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上海学界从江南文化成因源头着手,对江南文化流变、江南文化人文基因、江南经济生态衍化等作了新的研究梳理,基本勾勒出江南文化谱系的历史成因。研究表明,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加快推进实施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精神动力。


在江南文化的底蕴上,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当代红色文化的勃兴、发展,不仅为江南文化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更为江南文化注入新的源头活水,成为上海文化高地上的一个标志、一面旗帜。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既具江南文化共性,又秉持海派文化特质,同时红色文化引领和影响当下的城市软实力,赋予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在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当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不仅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更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文化动能和强劲的文化动力。


革命的土地 

英雄的土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我们党在上海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既包括有形的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的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和活动旧址等,也包括无形的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


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珍视、传承的红色文化。


讲上海的红色文化,自然离不开红色资源。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2016年以来,市、区两级投入资金约7.7亿元,18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建成开放。


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东起顺昌路、西至思南路、北起延安路、南到合肥路的区域,被党史专家称为“红色一平方公里”。在这一平方公里内,密布着十多处革命遗址。除中共一大会址外,中共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团中央旧址、毛泽东同志在上海的旧居、韬奋纪念馆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伟大政党的“红色源头”。或者说,是旧时代暗夜里一处“璀璨的革命星座”。


上海的红色基因渗透在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党中央核心机关长期在上海工作,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每一处遗迹都有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位于徐汇区的龙华烈士陵园,是中国早期革命中牺牲人数最多、牺牲者层次最高的烈士陵园。


用好用活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塑造更为全面的上海城市文化品格,进一步彰显上海城市的魅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最大特点是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成片、层次高,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可挖掘空间很大。


比如,黄浦区瑞金街道还在挖掘整理新的革命文物。上海的其他一些区、学校和工矿企业也在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党建工作,条分缕析地开展红色资源整理挖掘工作。


随着整理挖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新的红色资源将陆续面世。这将更有力地证明:上海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


告慰先辈 

赢得时代


上海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荟萃之地。三者的交融,红色文化的引领,培育了上海人民不怕牺牲、顽强奋斗、大胆创新的精气神。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海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灿烂华章。实践表明,这股精神的源泉流淌于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灵魂的深处,融入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进一步把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出来、充分运用起来,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


通过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深刻感悟党的伟大历程,深刻认识宝贵的奋斗经验,深刻体会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警醒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永远不能忘却初心。


就“教室”来说,可以鼓励更多人走进以“一馆五址”为代表的红色场馆,探究从旧中国积贫积弱到新中国“两大奇迹”背后的变化,让人民群众身临其境领悟红色文化的场景魅力。

淮海中路上的三联书店“梧桐树下的红色书声”读书活动日、思南公馆的“思南讲堂”以及全市各区图书馆开设的讲座等,可以结合上海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特点编排课程,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把红色“教室”搬到基层社区,办到学校、工矿企业。诞生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航天研究所和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也是很好的红色教育课堂。


此外,还可以结合上海服务全国、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通过文旅部门有序组织市民、学生走出上海,到红色革命纪念地实地参观走访。此前,一些单位在井冈山和延安探索举行专题党课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一定经验。


就“教材”来说,有必要让更多的红色经典读本走进校园,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根源,从新与旧、内与外的鲜明对比中,从现实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对比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帮助大家增添“平视的自信”。


在此基础上,可着力讲好建党故事、艰苦创业故事、浦东开发开放故事、抗疫英雄故事,以点亮少年儿童的心灵、照亮他们的未来。


在这方面,应当进一步发挥上海拥有的社科、文艺、电影人才资源,抽调精兵强将,创作一批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动漫作品,组织歌咏会演等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艺活动。


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制作,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平台,赢得红色文化宣传的主导权。通过开发红色资源工作,催生一批经典作品,力争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就“教师”来说,除积极创造条件让各路英模、先进人物登上红色教育宣传讲台,上海高校、党校还可联手文旅部门,以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为重点,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知识丰富的红色旅游人才队伍,鼓励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


传承信仰之光 

传递理想之火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面向未来,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必须更好转化为比学赶超、集中精力抓落实的实际行动。


一方面,总结经验,观照现实。


比如,如果没有前期大量关于现代社会思潮的书籍翻译、传播,当时在上海的革命志士恐怕难以拥有一眼看到《共产党宣言》的“慧眼”。从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西思想碰撞和交汇,影响了当时革命者作出的选择。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的这段渊源,需要上海研究者承担起深入研究的重任。


所谓“中西文化交汇”,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内涵,可以给上海下一步发展以及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启发。


另一方面,传承信仰之光、传递理想之火。


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上海的神圣使命。上海应当在学习、宣传、阐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上成为高地、走在全国前列,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在上海永放光芒。


长远来看,要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深深根植人们心中,铸魂塑魂、强基固本、凝心聚力,不断推动全市红色文化迭代升级,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来源:上观新闻